16.學科教學中的學生積極活動的內(nèi)容
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開始教學工作以前,就把本門學科整個教學階段(在小學,則是把整個小學階段)中讓學生從事的積極活動的內(nèi)容做好安排。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生活和勞動中必需的實際技能,而且是在一門學科的教學體系中,通過學生的積極活動,首先為了進行智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言語。我們已經(jīng)說過,學生的讀寫水平和詞在他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積極活動的性質(zhì)。
怎樣組織學生的積極活動,才能促進學生的智力發(fā)展,促進他的思維和言語發(fā)展,提高他的讀寫水平呢?
積極活動好比是一座把言語和思維連接起來的橋梁。我在準備小學的教學工作時,就預先規(guī)劃好全體學生所要參加的積極活動,這些活動要能鮮明的反映出并且讓學生深刻地思考各種事實、事物、現(xiàn)象、勞動過程之間的關系和相互聯(lián)系。換句話說,我要達到的目標是要求在勞動中產(chǎn)生思想,而不僅是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在學習一門學科時學生從事的活動,不僅應當是對知識的說明(這一點也是必要的),而且應當是新的真理、發(fā)現(xiàn)和規(guī)律性的源泉。例如,每個學生在幾年學習期間栽培一棵果樹。在這個栽培過程中他不斷地做出新的“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思想激動著他,他把這些思想說出來;詞成為他把自己在勞動中發(fā)覺的各種關系和相互聯(lián)系的思想表達出來的手段和工具,詞進入他的積極詞匯的儲備,使他的情感和思維得到磨練。
我通過幾百個事例而深信,凡是著迷于一件有趣的勞動,在勞動中不斷地揭示出各種關系和相互聯(lián)系的學生,他的思想就不可能是混亂的,言語也不可能是遲鈍的,因為學生不僅在勞動,而且在思考,在推斷各種因果關系,在規(guī)劃未來的工作。每過一年,我都更加堅定地深信,有著鮮明的思想表現(xiàn)的積極活動,能夠發(fā)展學生的言語,提高學生的一般素養(yǎng)。應當指出,勞動只有從學生入手后的最初幾天就開始,并且經(jīng)過周密思考的組織,它才能在學生的智力發(fā)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我們學校的中年級和高年級的每一位教師,在準備一門學科的教學時,都把學生應當參加的積極活動加以規(guī)劃,并使這種活動能給學生以智力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更豐富的概念和規(guī)律性。我毫不動搖地深信:沒有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的智力發(fā)展就是不可思議的,猶如沒有旋律就沒有音樂、沒有詞就沒有言語、沒有書就沒有科學一樣。在像生物學、物理、化學、數(shù)學這些學科的教學體系中,勞動與思考的統(tǒng)一、活動與詞的統(tǒng)一,——這是學校作為思想的策源地而建筑于其上的基石之一。有經(jīng)驗的教師們在準備這些學科的教學時,都要周密地考慮:以什么方式,通過何種勞動,才能揭示出本門學科中學生的思維建筑在上面的那些關系和相互聯(lián)系。例如,物理教學體系中的基本關系和相互聯(lián)系,大多包含在這樣的一些現(xiàn)象的概念中,如:物質(zhì)、能、運動、能的轉化、狀態(tài)的變化、現(xiàn)象的相互作用等。物理教師尋找各種可能性來組織學生的勞動,以便所有這些概念都能在具體的關系中體現(xiàn)出來。例如,布置一個學生做一件儀器原理的模型,通過它可以演示機械能轉變?yōu)殡娔埽娔苡洲D變?yōu)闊崮?。另一個學生則制作一種模型,演示機械作用怎樣引起物質(zhì)狀態(tài)的變化。這種勞動不單純是為了說明知識,而且可以說是知識的活用。
我向教師們建議:如果你們想使自己的學生成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嚴整的、明確的、合乎邏輯順序的思維通過清楚的說明和解釋表達出來,那么你就應當吸引他們參加富有思想內(nèi)容的勞動,把知識體系的關系和相互聯(lián)系在勞動中體現(xiàn)出來。請你記?。簞趧硬粌H是一些實際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智力發(fā)展,是一種思維和言語的素養(yǎng)。
17.教給學生觀察
應當指出,在一些學校里,并沒有把觀察看做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看做是發(fā)展智力的途徑,而是把它看做解釋某些課題和章節(jié)的一種手段。
教師勞動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觀察在學生的智力發(fā)展中占有何種地位。從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可以活躍起來,知識借助觀察而“進入周轉”,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運用一樣。如果說復習是學習之母,那么觀察就是思考和識記知識之母。一個有觀察力的學生,絕不會是學業(yè)成績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學生。教師如果善于幫助學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識來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觀察,他就能使學生的“舊”知識變得愈加牢固。
在低年級,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里,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兒童需要理解和識記的東西越多,他在周圍自然界和勞動中看到的各種關系和相互聯(lián)系就應當越多。
我在教小學生的時候,就教給他們從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東西來,教給他們探尋和發(fā)現(xiàn)因果聯(lián)系,經(jīng)常要他們回答“為什么?”的問題。
……二月,正是深冬嚴寒的季節(jié)??墒乔∏捎龅揭粋€晴朗的日子。我們來到寂靜的、還有積雪的果園里。“孩子們,你們仔細地看看周圍的事物。你們能看到春天已經(jīng)快要來臨的最初的標志嗎?即使你們中間最不留心的人,也能看出兩、三種標志。而不僅會看并且會想的人,就能看出幾十種標志來。誰會欣賞大自然的音樂,他就能聽出春天正在覺醒的第一批旋律。大家看吧,聽吧,想吧!”——我對學生們說。我看到,孩子們仔細觀察看雪層覆蓋的樹枝,察看樹木的外皮,傾聽著各種聲音。每一個小小的發(fā)現(xiàn)都使他們感到欣喜。每一個人都想找到某種新的東西。以后,我們過了一星期又來到果園里,接著每星期都來一次。而每一次,都有某些新的東西展示在兒童的好奇的目光面前。學生在低年級受過了這種觀察力的訓練,就學會了區(qū)分理解的和不理解的東西,而尤其寶貴的是,他們能夠?qū)υ~抱積極的態(tài)度。教師教給學生們觀察和發(fā)現(xiàn),就能從他們那里聽到許多聰敏的、出乎預料的“哲理性”的問題。 請你教給學生觀察和看見周圍世界的各種現(xiàn)象吧。當自然界里發(fā)生轉折的時期,請你把兒童帶領到大自然中去,因為這時候正發(fā)生著迅猛地、急劇的變化:生命的覺醒,生物的內(nèi)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為生命中的強有力的飛躍積蓄精力。
學齡初期的觀察訓練——這是智力發(fā)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18.怎樣靠閱讀擴充知識
在學齡中期和學齡后期,閱讀科普讀物和科學著作,跟在學齡初期進行觀察一樣,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對一個善于觀察的學生來說,也比較容易培養(yǎng)起對科學書籍的感受性。不經(jīng)常閱讀科學書籍和科普讀物,就談不上對知識的興趣。如果學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書的框框,那就無從說起他對知識有穩(wěn)定的興趣。
科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展著,而我們又不可能不斷地把日新月異的新的概念和規(guī)律性補充到中學教學大綱里去。因此,在現(xiàn)代的學校里,閱讀科學書刊就成為教學過程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你要學會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科學書刊的興趣。要做到這一點,你在講解大綱規(guī)定的新教材時,就應當用大綱以外的知識的火花來照亮某些問題,有經(jīng)驗的生物、物理、化學、數(shù)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好像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地留下來不講。學生看見了越出必修的大綱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勵著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讀那些書,這也就是激發(fā)閱讀的興趣。
在學校圖書館或者個人藏書里,教師應當有一批書籍,用來擴充學生在大綱教材方面的知識。已經(jīng)出版和正在出版的這類圖書很多。特別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閱讀現(xiàn)代前沿科學問題方面的科學著作和科普讀物。閱讀這些書籍,也能使學生對學校所學的基礎知識理解得更清楚。
教學大綱里有一些最難的章節(jié),理解了這些章節(jié)才能學懂其他章節(jié)。讓學生就這些章節(jié)閱讀一些擴充知識的書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有經(jīng)驗的教師總是設法在學習這些章節(jié)之前、之后或者同時,讓學生閱讀一些科普書刊。學生還沒有學過量子理論的基本概念,還有許多不懂的東西,可是已經(jīng)在讀有關這一問題的書,這一點倒是沒有任何可怕的。學生頭腦中產(chǎn)生的疑問越多,他對課堂上和學習新教材過程中所講的知識的興趣就越高。在課堂上講解新教材以前就讓學生積累問題——這倒是教學論上很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19.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這里指的是那些很艱難、很緩慢地感知、理解和識記所學的教材的學生:一樣東西還沒弄懂,另一樣東西就該到要學了;剛剛學會這一樣,另一樣就已經(jīng)忘記了。有些教師相信,要減輕這些學生的學習,只有把他們的腦力勞動的范圍壓縮到最低限度(有時候,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說:你只要讀教科書就行了,不要去讀其他的什么東西,以免分心。)這種意見是完全錯誤的。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有一位姓特卡琴柯的優(yōu)秀數(shù)學教師,他教的中學生就沒有不及格的。這位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他善于合理地組織這里所說的這種閱讀,通過閱讀來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才能。特卡琴柯從五年級教到十年級,他教的每一個年級都有一個絕妙的小圖書館,里面有不止100種書籍,這些書都是以鮮明的、引人入勝的形式來講述他覺得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一門科學——數(shù)學的。如果沒有這些圖書,那么他的某些學生是永遠也不會達到及格的。例如,在教方程以前,學生們就讀了幾十頁關于方程的書,這種書首先是些引人入勝的故事,講的是方程怎樣作為“動腦筋習題”在民間的智慧中形成的。 問題不僅在于閱讀能挽救某些學生免于考試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閱讀發(fā)展了學生的智力。“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
經(jīng)過周密考慮地、有預見地、有組織地讓學習較差的學生閱讀一些科普讀物,這是教師要關心的一件大事。實質(zhì)上,在學校生活實踐中稱之為“對后進生個別施教”的工作,其要點正在于此。
20.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系失調(diào)
所謂能力和知識之間的關系失調(diào),表現(xiàn)為學生還沒有具備作為掌握知識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師已經(jīng)把源源不斷的新知識硬塞給他:快點掌握,別偷懶!這樣的學生就好比沒有牙齒的人:他被迫地把沒有咀嚼的整塊食物囫圇吞咽下去,開始時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來,以至無論什么也不能吃了……
我在前面已經(jīng)詳細談到過,許多學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識,乃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流暢地、有理解地閱讀,還沒有學會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這就是一種最可悲的關系失調(diào)的表現(xiàn)。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閱讀(包括有表情地朗讀和默讀)的技能,這不單單是個基本的文化基礎問題,這是學生在課堂上和在獨立讀書時進行完善的邏輯思維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他是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的。所謂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個的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離開書本,念出所記住的東西,并且同時進行思考——不僅思考眼前所讀的東西,而且思考到與所讀材料有聯(lián)系的某些畫面、形象、表象、事實和現(xiàn)象。
在小學里,就應當使閱讀達到這樣的完善程度。否則,就談不上讓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不僅如此,要想撇開流利地閱讀的技能而要求學生掌握知識,那就只能使學生的智能變得遲鈍,造成思維的混亂、沒有聯(lián)系、支離破碎和粗陋膚淺。大概你們也遇到過這樣一些五、六年級的學生,他們(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簡直不會把兩個詞聯(lián)系到一起。我曾經(jīng)把這類學生的言語逐字地記錄下來并進行了分析:這種言語好像是從上下文里脫落出來的個別的詞,它們之間沒有任何聯(lián)系。學生一般地都不會用詞句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的某個部分,因此他的言語里就出現(xiàn)了坑坑洼洼,模糊不清。對這些可悲的事實進行的多年研究,使我得出一條結論:這種智力上的“口齒不清”(這是我給這種缺點起的名稱),正是由于缺乏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以及邊閱讀邊思考的技能而造成的。許多詞沒有被兒童透徹理解,只是由于一條很簡單的原因:兒童沒有來得及把詞好好地讀熟并且感知它們的發(fā)聲,特別是不能在自己的意識里把詞跟有關的表象聯(lián)系起來。學生既然不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于是也就來不及思考。而不動腦筋、沒有思考的閱讀,只能使兒童的頭腦變得遲鈍。怎樣才能使兒童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使他能夠既用視力又用思想快速地感知一組在意思上連貫起來的詞呢?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一系列練習。我在教小學生的時候,是用下面的辦法來檢驗學生會不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我讓學生朗讀一篇童話或故事(新課文),譬如說一篇關于原始人的生活的故事。我在他們面前的黑板上掛一張色彩鮮明的圖畫,上面畫著原始人的生活情景:是火堆,有準備食物的情景,有捕魚的活動,有孩子們在嬉戲,還有做衣服的情景。如果學生(這里指的是三年級學生)在朗讀這篇課文時,眼睛離不開書本,以致在朗讀結束時他還來不及仔細地看看這幅圖畫,并且記住課文里根本沒有寫到的那些細節(jié),這就說明他還不會閱讀。眼睛一刻都離不開書本的閱讀,這還不能算是真正的閱讀。如果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能感知任何東西,那么他實質(zhì)上就是不會同時閱讀和思考,正因為如此,這種閱讀才不能稱為有理解的閱讀。
到了某一個教學階段,學生還應當掌握迅速書寫的技能,以便做到能一邊書寫一邊思考。缺少這種技能,就又會造成另一種關系失調(diào)。要掌握這樣的書寫速度,也必須有足夠數(shù)量的練習。應當使書寫過程達到自動化的程度,這就是說,要使學生達到不必思考怎樣把字母連接成詞以及他在寫什么字母的程度。應當是所寫東西的內(nèi)容占據(jù)著學生的注意的中心。通過足夠數(shù)量的練習,可以在第四學年達到這一要求。但是,書寫的自動化也有賴于閱讀。書寫不好的人,總是那些閱讀也不好的人。
培養(yǎng)迅速而有理解的書寫技能的練習,可以(在學生能很好地閱讀的條件下)按下列方法進行。教師向兒童們講述某一種自然現(xiàn)象、事件或勞動過程;在講述中要能明確地區(qū)分出各個邏輯的組成部分,而每一部分中又有重點以及與重點有關的細節(jié)和詳情。在教師講述的時候,要求學生按照教師講述材料的順序,把要點記錄下來。如果學生沒有這種在聽講的同時就把故事(演講、解說)的內(nèi)容簡要地記錄下來的技能,那就根本談不上掌握知識。在許多情況下,學生學業(yè)落后的原因,正好是由于他缺乏這種基本的、但同時也是十分復雜的技能。
這樣技能的作用還不僅限于實際應用。它還是發(fā)展智力才能的必要條件。沒有這種同時聽、寫和思考的技能(也像同時閱讀和書寫的技能一樣),知識的擴充就是不可能的。
挑選、系統(tǒng)整理和分析事實的技能,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能否順利地掌握知識的十分重要的技能之一。教自然科學類學科和語法的有經(jīng)驗的教師們,都很注意不要讓學生的技能和知識之間出現(xiàn)關系失調(diào)的現(xiàn)象。這里所產(chǎn)生的關系失調(diào),就是學生的思維僅僅局限在教師在講課(講演、解說)中所舉的事實的圈子里。這種關系失調(diào)的后果,就是把學生頭腦中的知識變成了一堆僵死的,不再發(fā)展的東西,因為這些知識不能遷移,不能被新的事實所豐富,不能用來解釋新的事實。這里發(fā)生的這種情況,我想把它稱之為知識的僵化。當知識處于這種狀態(tài)時,就會遇到一些乍看起來令人覺得奇怪的現(xiàn)象。例如,學生背會了關于物質(zhì)有4種狀態(tài)的概念,但是他在實際生活中卻不去注意大量的這類事實,不去利用這些事實來從新的、以前未知的角度去解釋這一概念。于是,在檢查知識時,學生遇到了物質(zhì)由固態(tài)轉變?yōu)闅鈶B(tài)的事實,而他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實面前茫然失措,不能理解和解釋它們的實質(zhì)。
為了使學生學會自覺地把概括的東西運用于生活實踐,必須讓他們獨立地搜集大量的事實,思考這些事實,并對它們進行系統(tǒng)整理、對比和分析。對事實的搜集和加工,這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的狀態(tài),即能動的狀態(tài)——從課堂上獲得的知識體系中自覺地挑選出必要的規(guī)律性、特性和定義的狀態(tài)。而使知識進入這種狀態(tài)是多么重要啊!多年的教育勞動的經(jīng)驗告訴我,搜集和加工事實是一種特殊的技能,有了這種技能,就能使知識經(jīng)常地處于發(fā)展之中,而這種發(fā)展又是具有深刻的特性的:學生不僅在分析他周圍發(fā)生的事物,而且也在分析自己的思維。通過搜集和加工事實,學生就走上了自我進行智育的道路。
某一門學科體系中的事實具有什么特點,——在我看來,這是教學法的極為重要的問題之一,同時也是一個一般教育學的問題。形象地說,事實是支持思想展翅翱翔的空氣,因此請你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一下教學大綱。請你考慮一下,選用哪一部分事實放在課堂上講,而把哪一部分事實留給學生自己去搜集和加工。還要請你對搜集事實的過程本身給學生提出一些方法上的指示,并且教給學生如何對事實進行思考。